
法阗法师 24
法师简介
法阗法师陕西西安人,1969年生于西安 。俗名王彦瑜。剃度恩师是辽宁丹东灵峰禅寺方丈上明下宽大和尚。现在咸阳慈善寺主持。
法师开示
- 恰当的理解生活里的不争,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客观,不在内心世界自我的纠结,甚至是头破血流。生命中有一个深刻的道理,进退有度,幸福的现实,就是把自己这一趟人生,活成一场优良的方式。2016-04-24 07:51:57
-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,还得有个生活手段,所以每天要上班,各自不同的职业,维持家庭生活。回家还有很多家务,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。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,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,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俗的尘累,全部身心投入修学佛法之中。所以在家修行是比较困难的,因为事缘多,所以牵挂多障碍多,烦恼也比较多,清净下来比较困难,不是很容易的事。但是我们有了佛法,就能够历缘修止,经历这些事缘,来修我们的禅定。止,就是禅定,就是把我们的无明妄想歇息下来,降伏其心。历缘修止,经历这些事缘,善的、恶的、罪的、福的、逆的、顺的,有事无事,我们都能用佛法发起心上的智慧。心上有了智慧,智慧属于光明性,就能照了一切事物,如幻如化,就像水中月镜中像似的,当体即空,无我我所。所以我们就能够对一切所经历的事情,不妄想执着,心无所住。好事现前了也莫作好想,因为事情本来不可得,好事也不可得。如果作好想了,就该起贪心了,就能唆发我们的妄情,希望这种好事现前,保留下来别失掉,这就是生死,就是罪业,就是痛苦。不好的事情现前了,我们了达本空,无我我所,也不作坏想。作坏想了,就会唆发我们的嗔恨烦恼,发起危害,这也是罪业,也是生死,也是痛苦。好坏本平等,同一空故,不可得故,平等性故。如果能这样天长日久地观照,正念观察,那么这一切事情就会过而不留,我们的心就会清净本然,四大调适,气血周运,精神提高,智慧增长,内心欢喜,我们就能达到出苦得乐的愿望和目的。2016-04-19 07:08:00
- 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,家庭、社会、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。儒家讲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,是中庸之道,不偏之为中,不倚之为庸。道家讲清净无为,要少欲知足,过淡泊生活,属天人境界。诸葛亮讲“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”就是道家思想,比较超脱。 但是佛家讲慈悲为怀,出世而入世,是一种大乘菩萨境界。慈悲是佛法的中心,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。怎样才有慈悲?念众生苦,要救众生,这叫菩提心。菩 提心必须要由慈悲来巩固,比如树根,必须要雨水滋润,才能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大悲就像雨水一样,万事万物都离不开雨水,否则不能生长。只有大悲心的对象、 空间、时间、目标才是广大的。佛家的慈悲有何特点? 慈悲为怀的对象就是胎卵湿化,甚至包括一切飞潜动植物(飞的、潜藏的、动物的、植物的),植物里有生机,也是不能随意损害的。 空间很宽,指三千大千世界、无量无边世界,这么一个宽广的空间。我这个家、我这个集团、我这个民族、我这个国家,这个空间在佛教来说是很窄的,有“我”字在里面。 时间长,就是不但我现在要利益他,生生世世我都要利益他,都要救苦救难,时间很长。 目标远,什么目标远?使他不但得到衣食财物的解决,而且得到法身慧命,将来都成佛,入无余涅槃,证得菩提。 所以佛家的这一个慈悲啊,就不是一般的爱、一般的仁、一般的道德了,超过道家,超过儒家,超过一切宗教。《心经》的头一段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 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”,这个“一切”包括得很宽,度一切苦厄到哪里去呢?到涅槃境界、菩提境界。这个境界很广大,佛心就是广大心、清净 心、正直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。若没有这些心,就不能度众生。2016-04-17 19:41:14
斋僧供佛

善缘福报、净慧自在。


善信留言: